2018年1月7日星期日

全能神教會 | 神的作工、神的性情與神自己 二

上次聚會我們交通了一個很重要的話題,這個話題是什麼呢?你們記住沒有?我再重複一遍,上次交通的話題是:神的作工、神的性情與神自己。這個話題對你們重不重要?哪一部分對你們來說最重要呢?是神的作工,神的性情,還是神自己?你們對哪一方面的話題最感興趣呢?神的作工、神的性情與神自己,哪一部分是你們最想聽的話題呢?我知道你們很難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在神的作工中處處都能看到神的性情,而神的性情隨時隨地都在他的作工當中流露出來,神的性情事實上是代表神自己,在神的整個經營計劃中,神的作工、神的性情與神自己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
上次交通的神的作工內容是聖經中記載的發生在很久以前的事,由於這些事都是關於人與神的故事,它們發生在人的身上,同時也有神的參與,有神的發表,因此,這些故事對於認識神就特別有價值、特別有意義了。神剛剛造了人類以後就開始與人類接觸,就開始向人類說話,神的性情就開始面向人類發表了。就是說,自從神與人類有了接觸以來,神就開始向人類不斷地公開他的所有所是與他的實質。不管早先的人或現在的人能不能看得到、能不能了解得到,總之,神向人說話,神在人中間作工,流露他的性情、發表他的實質這是事實,是任何人都否認不了的。也就是說,神的性情、神的實質、神的所有所是隨著神與人類的接觸與作工在不斷地發表著,在不斷地流露著,他從來沒有向人掩飾什麼,也從來沒有向人隱藏什麼,而是毫不保留地公開釋放著他自己的性情。這就是說,神希望人能認識他,了解他的性情與實質,並不希望人類將他的性情與實質當成永遠的奧祕,也不希望人類把神看成是一個永遠都解不開的「謎」。人類對神有了認識才能知道前行的方向,才能接受神的帶領,這樣的人類才能真正活在神的權下,活在光中,活在神的祝福之中。
神發表流露出來的話語與性情代表他的心意,也代表他的實質。當神與人接觸的時候,無論說了什麼話、作了什麼事、流露了什麼樣的性情,也無論人看到神的所有所是是什麼、實質是什麼,這都代表神對人類的心意。無論人類能夠體會到多少,能夠理解到多少,能夠明白多少,都代表了神的心意——神對人類的心意,這是不容置疑的!神對人類的心意就是神要求人要做什麼樣的人,要求人怎麼做、怎麼活著,要求人怎麼能夠達到滿足神的心意。這些是不是都與神的實質是分不開的?就是說,神是什麼樣的性情,神有什麼樣的所有所是,神都在要求人的同時發表出來了,沒有虛假、沒有偽裝、沒有掩飾、沒有包裝。但是為什麼人認識不到、為什麼人總也看不清神的性情呢?為什麼人總也體會不到神的心意呢?雖然神所流露出來的、發表出來的都是神自己的所有所是,都是神自己真實性情的點點滴滴、方方面面,那為什麼人看不見呢?為什麼人就認識不透呢?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這個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從創世以來,人都沒有把神當神待。在起初的時候,不管神對人——剛剛造的人作什麼,人只把神當成一個夥伴,當成一個依靠的對象,並沒有對神有什麼樣的認識或者了解。就是不知道這樣一位能讓人依靠的對象、這樣一位在人眼中的「夥伴」發表出來的是神的實質,也不知道他是主宰萬物的那一位。用一句簡單的話說,就是那時候的人絲毫不認神,也不知道天地萬物是神造的,不知道神從何而來,更不知道神是怎麼回事。當然神也並沒有在那個時候要求人認識他、了解他、明白他所作的、知道他的心意,因為那時候是人類被造最起初的時候。當神開始籌備作律法時代的工作時,神就在人身上作了一些事,同時開始對人提出一些要求,告訴人怎麼獻祭、怎麼敬拜神,這個時候人才對神有了一些簡單的概念,知道神與人的區別,知道神是創造人類的那一位。當人知道神是神、人是人的時候,人就與神有了一定的距離,但是在神那兒,仍然沒有要求人對神有多高的認識、有多深的了解。所以說,神是按著他作工的步驟、按著他作工的情況來對人提出不同的要求。在這裡你們看到了什麼?看到了神哪方面的性情?神是不是很真實?神對人的要求是不是很合理?他在人類被造最早的時代,對人沒有作征服的工作,也沒有作成全的工作,沒有向人說太多的話的情況下,他對人的要求是很低的。無論人做什麼,無論人有什麼樣的行為,甚至是做了一些觸犯他的事,在他那兒都是可以饒恕的,是可以不計較的。因為神知道神給了人什麼,也知道人身上具備什麼,所以神知道應該給人什麼樣的要求標準。儘管此時的要求標準很低,並不代表神的性情不是偉大的,也不代表他的智慧、他的全能是一句空話。而人類要認識神的性情、認識神自己只有一個途徑,那就是藉著跟隨神經營拯救人類的作工步伐與接受神向人類的說話來達到。當人認識了神的所有所是、認識了神的性情以後,人還會要求神向人類顯現他的真體嗎?人不會了,也不敢了,因為人了解了神的性情、了解了神的所有所是,就已經看見了真實的神自己,就已經看到神的真體了,這是必然達到的結果。

隨著神的作工、隨著神的計劃不斷地向前發展,在神與人用彩虹立約作為神不再用洪水毀滅世界的記號以後,神的心意越來越急切地想得著能與他同心合意的人,也越來越急切地想得到在地上能夠通行他旨意的人,更想得著在地上能夠擺脫黑暗勢力、不受撒但捆綁、能夠見證他的一班人。得著這樣的一班人是神盼望已久的,是神從創世以來一直期待的,所以無論神用洪水滅世也好,神與人立約也罷,神的心意沒有變,神的心情沒有變,他的計劃、他的願望沒有變,他想作的就是在他沒有創世的時候盼望已久的,就是要在人類當中得著他要得的人,得著能夠了解認識他性情、明白他心意、能夠敬拜他的一班人。這樣的一班人是真正能夠見證他的一班人,也可以說是他的知心人。
今天,就讓我們繼續循著神的腳蹤跟隨神的作工步伐來發掘「封存」已久的神的心思、神的意念與和神有關的點點滴滴,通過這些來認識神的性情、了解神的實質,讓神走進每一個人的內心,也讓每一個人慢慢地靠近神,縮短與神的距離。
上次我們講了一部分關於神為什麼要與人立約的一些事,這次我們接著交通下面這部分的聖經章節。開始讀經文。
(一)亞伯拉罕

1.應許賜給亞伯拉罕一個兒子
(創17:15-17)神又對亞伯拉罕說:「你的妻子撒萊,不可再叫撒萊,她的名要叫撒拉。我必賜福給她,也要使你從她得一個兒子。我要賜福給她,她也要作多國之母;必有百姓的君王從她而出。」亞伯拉罕就俯伏在地喜笑,心裡說:「一百歲的人還能得孩子嗎?撒拉已經九十歲了,還能生養嗎?」
(創17:21-22)「到明年這時節,撒拉必給你生以撒,我要與他堅定所立的約。」神和亞伯拉罕說完了話,就離開他上升去了。
2.亞伯拉罕獻以撒
(創22:2-3)神說:「你帶著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往摩利亞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獻為燔祭。」亞伯拉罕清早起來,備上驢,帶著兩個僕人和他兒子以撒,也劈好了燔祭的柴,就起身往神所指示他的地方去了。
(創22:9-10)他們到了神所指示的地方,亞伯拉罕在那裡築壇,把柴擺好,捆綁他的兒子以撒,放在壇的柴上。亞伯拉罕就伸手拿刀,要殺他的兒子。
神定意要作的工作無人能攔阻
關於亞伯拉罕的故事在這兒你們都聽到了吧!他是神在洪水滅世之後選定的一個人物,他的名字叫亞伯拉罕,當他一百歲、他的妻子撒拉九十歲的時候,神的應許臨到了他。神要給他什麼樣的應許呢?那就是經文中提到的「我必賜福給她,也要使你從她得一個兒子」。在神應許給他一個兒子的時候,他當時的背景是如何的呢?經文中這樣記載:亞伯拉罕就俯伏在地喜笑,心裡說:「一百歲的人還能得孩子嗎?撒拉已經九十歲了,還能生養嗎?」這就是說,這老夫妻倆在這個年齡已經不能生養了,對於神的應許,那亞伯拉罕做了什麼呢?他俯伏在地喜笑,心裡說「一百歲的人還能得孩子嗎?」亞伯拉罕認為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言外之意,他認為神對他的應許只是一句玩笑而已。在人看這是人不能達到的事,同樣,也是神不能達到不能作成的事。或許在亞伯拉罕來看這是個很可笑的事:神造了人,人這麼大歲數能不能生孩子神居然都不知道,還要讓我生養,說要賜給我一個兒子,這是不可能的事吧!所以亞伯拉罕俯伏在地的同時就喜笑,心裡在想:不可能,神這是跟人開玩笑,這不可能是真的!他沒拿神的話當真。那亞伯拉罕這個人在神眼中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義人。)哪個地方說他是義人了?你們認為凡是神所呼召的都是義人、都是完全人、都是與神同行的人。盡守規條!這事你們得看清楚了,神不隨便給一個人下定義,在這裡神沒說亞伯拉罕是義人,在他心裡對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衡量的標準,雖然神沒有說亞伯拉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但是就亞伯拉罕在此事的表現來說,他對神的信是一個什麼樣的信?有沒有點兒渺茫啊?他的信心大嗎?不大!他的喜笑與他心裡想的就已經代表他這個人了,所以在你們那兒認為他是義人,這純屬是想像,是瞎套規條,是不負責任的評價。對於亞伯拉罕的喜笑與他的小動作神看沒看見、知不知道?神知道。但是在神那兒定意的事神會改變嗎?不會!當神已經計劃好了定意要選他這個人的時候,那事就已經成了,不管人怎麼想,不管人有什麼樣的表現,在神那兒絲毫都不受影響與干擾,神不會隨意改動他的計劃,也不會因為人的表現甚至是無知的表現去隨意改動他的計劃、破壞他的計劃。所以《創世記》十七章二十一至二十二節說什麼了呢?「『到明年這時節,撒拉必給你生以撒,我要與他堅定所立的約。』神和亞伯拉罕說完了話,就離開他上升去了。」對於亞伯拉罕怎麼想、怎麼說神絲毫不搭理,神不搭理是因為什麼呢?因為那個時候在神那兒沒有要求人有多大的信心,也沒有要求人能夠對神有多麼高的認識,更不要求人能理解神所作的事與所說的話,所以神定意要作什麼事、定意要選什麼樣的人,他作事有什麼樣的原則,他不要求人能完全領受,因為人的身量根本夠不上。此時,無論亞伯拉罕做什麼,怎麼表現,在神那兒看都是很正常的,神並不定罪,也未訓斥,只是說「到明年這時節,撒拉必給你生以撒」,在神那兒這個事隨著神話語的發出在逐步應驗,在神眼中,他計劃要作成的事就已經成就了。神把這事安排完神就離開了。無論人怎麼做、怎麼想,無論人怎麼領會,也無論人怎麼計劃,都與神沒有關係了,一切都按著神定好的時間、步驟,按著神的計劃繼續向前發展著,這是神的作工原則。無論人怎麼想,怎麼認識,神都不干涉,但是他不會因著人的不相信、不理解而放棄他的計劃,放棄他的作工,事實就這樣按著神的計劃、按著神的心思意念成就了,這就是我們在聖經裡看到的,神在他所定的時間讓以撒降生下來。事實證明人的行為、人的表現攔阻了神的作工了嗎?沒有!人對神的小信,對神的觀念、想像影響了神的作工了嗎?沒有!絲毫沒有!神的經營計劃是不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環境影響的,他定意要作的一切的事都會按著他的計劃按時完成、得以成就,他的工作是沒有人能攔阻的。對於一些人的愚昧、人的無知甚至人對神的一些抵觸、觀念,神都不理會,而是無所顧忌地作著他要作的工作,這是神的性情,也是他無所不能的表現。
神經營拯救人類的工作從「亞伯拉罕獻以撒」開始
神賜給了亞伯拉罕一個兒子,神向亞伯拉罕說的話得以應驗,這並不意味著神的計劃到此就停止了,相反,神經營拯救人類的宏偉計劃才剛剛開始,而神賜給亞伯拉罕一個兒子僅僅是拉開了神整個經營計劃的序幕而已,此時此刻又有誰知道神與撒但的爭戰就從「亞伯拉罕獻以撒」這件事開始悄悄地上演了。
神不看人的愚昧 只要人的真心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神在亞伯拉罕身上作了什麼。《創世記》二十二章二節這段話中神吩咐亞伯拉罕說:「你帶著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往摩利亞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獻為燔祭。」神的意思很明確,就是告訴亞伯拉罕把他獨生的兒子——他所愛的以撒獻為燔祭。拿到現在來看神作的這個事是不是依然不合人的觀念?是的!神此時所作的很不合人的觀念,讓人難以理解。在人的觀念當中認為:在人不相信,在人認為不可能的情況下,神賜給人一個兒子,得著了兒子之後又讓人獻出去,這個事太不可思議了!神究竟要幹什麼?神的心意究竟是什麼呢?在無條件的情況下神賜給了亞伯拉罕一個兒子,但是又要求他無條件地獻出來,這個事過不過分哪?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上來看,這件事不但過分,而且還有點「無理取鬧」。但在亞伯拉罕本人那兒認為不過分,雖然他有一點兒小想法,對神有一點兒小猜忌,但是他還是準備好要把以撒獻出去。這裡你看到一個什麼樣的事能證明亞伯拉罕甘心要獻他的兒子呢?這句話是怎麼說的呢?原文是這樣記述的:(創22:3)亞伯拉罕清早起來,備上驢,帶著兩個僕人和他兒子以撒,也劈好了燔祭的柴,就起身往神所指示他的地方去了。與(創22:9-10)他們到了神所指示的地方,亞伯拉罕在那裡築壇,把柴擺好,捆綁他的兒子以撒,放在壇的柴上。亞伯拉罕就伸手拿刀,要殺他的兒子。當亞伯拉罕伸手拿刀要殺他的兒子的時候,這一切的舉動神有沒有看到?神看到了。從開始神要求亞伯拉罕獻以撒到亞伯拉罕舉起刀真的要殺他兒子的這個全過程,讓神看到了亞伯拉罕的心,無論之前他是愚昧也好,無知也好,對神有誤解也好,但是在這個時候他對神的心是真的,對神的心是誠的,他真心實意地要把神賜給他的以撒——他的兒子歸還給神。神在他身上看到了他的順服,這就是神所要的。
在人看,神作很多事讓人難以理解,甚至不可思議。當神想擺佈一個人的時候,這個「擺佈」在人那兒很多時候是不合人觀念的,也是讓人難以理解的,但是就這個「不合人觀念」、「難以理解」正是神對人的試煉也是對人的考驗。而在亞伯拉罕身上就能表現出對神的順服,這就是他能夠滿足神要求的一個最基本的條件。在這個時候,就是亞伯拉罕能順服神的要求——將以撒獻上的時候,神對人類,就是對他所選的亞伯拉罕此人才真正地放心了,真正地有一個認可了,神確定了他自己選的這個人物是可以擔當他應許、擔當他接下來的經營計劃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領頭人物。雖然這個事情僅僅是個試煉、考驗而已,但是在神那兒已經感覺到了欣慰,感覺到了人給他的愛,也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從人來的安慰。在亞伯拉罕舉刀要殺以撒的那一剎那,神是不是制止了亞伯拉罕的行為?神沒有讓亞伯拉罕獻以撒,因為神根本就沒打算要取以撒的性命,所以,神及時地制止了亞伯拉罕的行為。在神看,亞伯拉罕的順服已經得住考驗了,他所作的已足夠了,神在他要作的事上已經看到了結果。這個結果是不是神滿意的?可以說這個結果是神滿意的,是神所要的,是神所期望看到的,這真不真實?雖然說神在不同的背景之下用不同的方式試驗每一個人,但是在亞伯拉罕身上神看到了他所要的,看到亞伯拉罕的心是真實的,他的順服是無條件的,這個「無條件」正是神所要的。很多時候有的人說:我已經獻上這個了,我已經捨棄那個了,為什麼神對我還不滿意呢?還在不斷地試煉我呢?還在不斷地考驗我呢?這就說明一個事實:神沒有看到你的心,沒有得到你的心,就是沒有看到你如同亞伯拉罕一樣能夠拿刀要親手殺他的兒子來獻給神這樣的真心,神沒有看到你對神無條件的順服,神在你身上得不著安慰,當然神對你的試煉就不斷。這是不是真實的?這個話題我們就說到這兒,接著唸下一段「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
3.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
(創22:16-18)耶和華說:「你既行了這事,不留下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我便指著自己起誓說:論福,我必賜大福給你;論子孫,我必叫你的子孫多起來,如同天上的星,海邊的沙。你子孫必得著仇敵的城門,並且地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因為你聽從了我的話。」
這是一段原原本本的神賜福給亞伯拉罕的記述,話語雖然簡短,但內容卻十分豐富,它包含了神賜福給亞伯拉罕的原因、背景與賜福給亞伯拉罕的內容,同時,它也飽含了神說此話時的喜悅與激動的心情,飽含了「神盼望得著能聽從神的話之人」的急切心理。在這裡,我們看到了神對聽從他話語、順服他吩咐之人的珍愛與憐惜,也看到了神為了得著人所付的代價與神的良苦用心,更看到了在此次經營計劃工作的背後神獨自承受的辛酸與痛楚在「我便指著自己起誓說」此段經文中溢於言表。這是一段耐人尋味的話語,也是一段對後人有著不同尋常意義與深遠影響的話語。
因著人的真心與順服得到神的賜福
在這裡看到神對亞伯拉罕的賜福大不大?大到什麼程度?這裡有一句關鍵的話「並且地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可以說明亞伯拉罕得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福分。亞伯拉罕按神的要求將他的獨生子——他心愛的獨生子歸還給神〔註:這裡不能說「獻」,應當說是「歸還」給神〕的時候,神不但沒讓亞伯拉罕獻上以撒,反而要賜福給他,神賜福給他的應許是什麼呢?就是讓他的子孫多起來。多到什麼程度呢?經文中這樣記述「如同天上的星,海邊的沙。你子孫必得著仇敵的城門,並且地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神說這些話是在一個什麼樣的背景下說的呢?就是說,亞伯拉罕是怎樣獲得神賜福的呢?正如經文中神所說「因為你聽從了我的話」,即亞伯拉罕聽從了神的吩咐,沒有一點兒怨言地按神所說的、所要求的、所吩咐的去做了,神就賜給他這樣的應許。在這個應許裡有一句關鍵的話,涉及到神當時的心思,這一句關鍵的話你們有沒有看到?可能你們沒有注意到,神說:「我便指著自己起誓說。」這話的意思是說,當神說這些話的時候是指著自己起誓說的。人起誓的時候都指著哪兒啊?都是指著天,就是向神起誓,向神發誓,而對於神指著自己起誓這一「現象」人可能不太理解,不過當我給出你們正確的解釋的時候你們就能理解了。面對一個只能聽得見神說話卻不能體會神的心的人,讓神再一次感覺到了孤單與「手足無措」,「情急之下」也可以說是「下意識地」神作出了一個很自然的動作,那就是神自己用手摀著他自己的心對自己說賜給亞伯拉罕這樣的應許,由此人便聽到了神說「我便指著自己起誓說」這話。從神這樣的一個動作你可以聯想到你自己,當你手摀心口對你自己說話的時候,你是不是很清醒地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你的態度是不是很真誠?你是不是很誠懇地用心在說你所說的?這就是這裡看到的神對亞伯拉罕說話時的態度是誠懇的、是真實的。神對亞伯拉罕說話、賜給他應許的同時,也是在對自己說話。他也在告訴自己:我要賜福給亞伯拉罕,讓他的子孫如同天上的星,如同海邊的沙,因為他聽從了我的話,他是我所選定的人選。當神說「我便指著自己起誓說」這話的時候,神就定意要在亞伯拉罕身上產生他在以色列的選民,然後帶領這些選民與他的工作同步前行。就是說,神要讓亞伯拉罕的後裔來擔當神的經營工作,神的工作、神所發表的要從亞伯拉罕開始,也要繼續在亞伯拉罕後裔的身上,從而實現神拯救人的願望。你們說這是不是有福的事?對於人類來說,最大的福氣莫過於此,可以說這是最有福的事。亞伯拉罕得的這個「福」不是因為他的子孫多起來,而是神要將他的經營、要將他的託付、要將他的工作成就在亞伯拉罕後裔的身上,這就意味著亞伯拉罕得的賜福不是暫時的,而是隨著神的經營計劃的向前推進而持續著。當神說這話的時候,當神指著自己起誓的時候神就已經定意了,神的這一定意的過程是不是很真實?是不是很實際?神定意從這個時候開始要將他的心血、他的代價、他的所有所是、他的一切以至於他的生命賜給亞伯拉罕與亞伯拉罕的後裔,他也定意就從這部分人身上開始顯明他的作為,讓人看到他的智慧、他的權柄與他的能力。
得著對神有認識、能見證神的人是神從未改變的心意
雖然神對自己說話的同時,也是在對亞伯拉罕說話,但是神所說的每一句話對於亞伯拉罕來說,除了聽到神給他的祝福以外,他能明白此時此刻神真正的心意嗎?不能!所以在此時,在神指著自己起誓的時候,神的心依然是孤單的,依然是憂傷的。他所打算作的、他所要計劃的仍然沒有一個人能夠聽得懂、能夠理會,此時,包括亞伯拉罕在內仍然沒有一個人能夠與他心貼心地對話,更沒有一個人能夠與他配合作他所要作的工作。表面上來看,神得著了亞伯拉罕,得著了一個能夠聽從他話的人,事實上,這個人對神的認識幾乎等於是零。儘管神賜福給了亞伯拉罕,但是神的心仍然沒有得到滿足。他的「沒有滿足」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他的經營才剛剛開始,意味著他所要得的人、他所盼望看見的人、他所喜愛的人離他還很遠,他需要時間,他需要等待,也需要忍耐。因為這個時候,除了神自己以外沒有一個人知道他需要什麼,他要得著什麼、盼望什麼。所以說,在神的心情很激動的同時也感覺很沉重,但神沒有停止他的腳步,依然在計劃著他要作的下一步工作。
在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這個事上你們看到了什麼呢?亞伯拉罕僅僅因為聽從了神的話,神就給了他如此大的祝福。雖然表面看這個事很正常,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但是在這裡讓我們看到了神的心:神特別寶愛人對他的順服、珍惜人對他的理解與真心。神將這樣的真心珍惜到什麼程度呢?珍惜到什麼程度你們可能不了解,也可能沒有一個人能體會得到。神賜給亞伯拉罕一個兒子,當這個兒子長大之後,神又要求亞伯拉罕獻上他的兒子給神,亞伯拉罕按著神的吩咐一點兒不差地做到了,他聽從了神的話,他的這份真心讓神感動,也讓神寶愛。寶愛到什麼程度呢?寶愛的原因是什麼呢?在沒有人能夠聽明白神說什麼,沒有人能理解神心的時代,亞伯拉罕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事,讓神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也讓神感覺到了得著一個能順服他話語之人的愉悅,這個「滿足」與「愉悅」是來自於神親手造的受造之物,這也是人類受造以來獻給神的第一份在神來看最珍貴的「祭物」。這份「祭物」讓神等得好辛苦,神把這份「祭物」當成來自受造人類的第一份最重要的禮物。它讓神看到了自己心血代價換來的第一份成果,也看到了在人類身上的希望。之後,神的心便更加盼望能有一班這樣的人陪伴他左右,用真心來對待他,用真心去體貼他,甚至神希望亞伯拉罕能一直活著,因為他希望有這樣一顆心能夠陪著他,陪伴著他繼續他的經營。不管神怎麼想,僅僅是一個願望,僅僅是一個想法,因為亞伯拉罕僅僅是一個能順服他卻對他沒有絲毫了解與認識的人,他遠遠夠不上神對人的要求標準——對神有認識、能見證神、與神同心合意,所以他不可能與神同行。在亞伯拉罕獻以撒一事上神看到了亞伯拉罕的真心與順服,也看到了他經受住了神對他的考驗。儘管神悅納了他的真心與順服,但他還不足以能夠成為神的知心人,成為認識神、了解神、知道神性情的人,也遠遠達不到與神同心合意,通行神的旨意。所以神心裡依然是孤單的,依然是焦急的。神越是孤單越是焦急,他越需要儘快地繼續他的經營,儘快地能夠選定得著一班人來成就他的經營計劃,成就他的旨意,這是神從起初到現在一直都沒有改變的急切心意。神從起初創造人類以來就已經急切地盼望能有一班得勝者,有一班能夠明白、了解、知道神性情的人與他同行,神的這個心意從來沒有改變過。無論還需要等待多長時間,無論前方的道路多麼艱辛,也無論神盼望的目標多麼遙遠,神在人類身上的期望從來沒有改變過,也從來沒有放棄過。現在我這樣說,你們對神的心意有沒有體會到一些?也可能體會得不深,慢慢體會吧!
在亞伯拉罕的同一個時期,神又毀滅了一座城,這座城的名字叫所多瑪。相信好多人都熟知關於這座城的故事,但是對於毀滅這座城背後神的心思是怎樣的,想必是所有的人都陌生的吧!
今天就讓我們透過下面這幾段亞伯拉罕與神的對話來了解神當時的心思,同時,了解神的性情。接著看下面的經文。
(二)神要毀滅所多瑪
(創18:26)耶和華說:「我若在所多瑪城裡見有五十個義人,我就為他們的緣故饒恕那地方的眾人。」
(創18:29)亞伯拉罕又對他說:「假若在那裡見有四十個怎麼樣呢?」神說:「我也不作這事。」
(創18:30)亞伯拉罕說:「假若在那裡見有三十個怎麼樣呢?」神說:「我也不作這事。」
(創18:31)亞伯拉罕說:「假若在那裡見有二十個怎麼樣呢?」神說:「我也不毀滅那城。」
(創18:32)亞伯拉罕說:「假若在那裡見有十個呢?」神說:「我也不毀滅那城。」
這幾段話是我從聖經裡摘選下來的,不是完整的原話,你們如果想看原話,可以拿出聖經來看原話,為了節約時間我把原話的部分內容拿掉了,這裡只選了一些關鍵的段落、句子,雖然拿掉幾句也不影響咱們今天的交通。咱們交通的所有這些章節、內容著重點撇開當時故事發生的細節與在人身上的表現不管,只講當時神的心思與神的意念是什麼,從神的心思意念裡看到神的性情是什麼,從神所作的每一件事當中看見真實的神自己,這就達到目的了。
神只顧念能聽神話能遵照神吩咐行事的人
這幾段話裡有幾個重要的字眼,就是那幾個數字。首先,耶和華說在城裡如果有五十個義人他就饒恕那眾人,就是不滅那個城,那事實上有五十個義人嗎?沒有。緊接著亞伯拉罕又與神有怎樣的對話呢?他說如果四十個怎麼樣呢?神說也不滅那城。再接下來亞伯拉罕說若是三十個怎麼樣呢?神說不滅。那二十個呢?也不滅。十個呢?也不滅。事實上城中有十個義人嗎?十個沒有,一個還是有的。這一個義人是誰呢?這個人就是羅得。當時在城中只有一個義人,但是在神那兒對這個數字有沒有一個很苛刻或者是很嚴格的說法呢?沒有!所以說人一再地追問「四十個怎麼樣呢?」「三十個怎麼樣呢?」一直問到「十個怎麼樣呢?」神說:「哪怕是只有十個我也不滅那城,要留下來饒恕十個以外的那些人。」這十個已經是一個很可憐的數字了,但是事實上在所多瑪城中居然連十個義人都沒有,可見這座城中的人在神眼中的罪惡與邪惡程度已經達到了神不得不毀滅的程度。在神那兒說有五十個義人就不滅那城,神說這話什麼意思呢?這些數字對神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那裡到底有沒有神所要的義人。如果這座城只有一個義人,神也不會讓這個義人因著神要毀滅這座城而受牽連,意思就是說,不管神是否要毀滅這座城,也不管這座城裡有多少義人,這座罪惡的城在神眼中是可咒可詛的,應當被毀滅,在神眼中消失,而義人是應該剩存下來的。無論什麼時代,無論人類發展到什麼時期,神的這個態度是不變的:他恨惡邪惡,顧念他眼中的義人。神的這一明確態度,也正是神實質的真正流露。因為在城中只有一個義人,所以神就不再猶豫了,最終的結果就是這座城是必然要被毀滅的。在這裡你們看到了什麼呢?在那個時代,神會因為一座城有五十個義人而不滅那城,也能因為有十個義人神也不滅那城,就是說在神那兒神會因著一些能夠敬畏神的人、能夠敬拜他的人的存在而作一些對人類的饒恕、寬容的決定,或者作一些引導的工作。神很看重人的義行,很看重能夠敬拜他的人,也很看重在他面前能有善行的人。
從起初的時候到現在,在聖經當中你們有沒有看到神對任何人交通真理或者是講神的道?從來沒有。我們看到的神對人的說話都是告訴人去做什麼,有的人去做了,有的人不去做,有的人相信,有的人不相信,僅此而已。所以在那個時候的義人——在神眼中的義人就是僅僅能聽神的話、遵照神吩咐行事的人,他們是神在人中間執行神話語的僕人。這樣的人能不能稱得上是認識神的人呢?能不能稱得上是被神成全的人?不能。那麼不管是多少個義人,在神眼中看,這「義人」能不能稱得上是神的知心人呢?能不能稱得上是神的見證人呢?肯定不是!肯定不能稱得上是神的知心人與見證人。那神稱他們是什麼樣的人呢?在聖經裡截止到我們所看的這段經文為止神多次稱人為「我的僕人」。就是說那個時候這些義人在神眼中看也就是神的僕人,是在地上事奉神的人。這個稱呼在神心裡是怎麼想的?為什麼能這樣稱呼呢?神對人有一個稱呼的時候,神心裡有沒有標準?肯定有。不管稱人是「義人」、「完全人」、「正直人」或者是「僕人」,在神那兒是有一個標準的。他稱人為「僕人」的時候,他認定這個人就是能夠接待他的使者、能夠聽從他的吩咐、能夠按著使者所吩咐的去行的人。去行哪些事呢?就是神所吩咐人在地上要做的、要行的。那個時候神讓人在地上做的、要行的能不能稱得上是神的道呢?不能。因為在那個時候神對人要求的僅僅是一些簡單的事情,就是一些簡單的吩咐,讓人單項地做這件事或者做那件事,僅此而已。神是按著他的計劃在作著他的工作,因為那個時候許多條件還不具備,時機還未成熟,人類難以承受神的道,所以神的道在神心裡還沒有開始發表。在這裡看到的神所說的「義人」不管是三十個也好,二十個也好,在神看都是神的僕人。當神的使者臨到這個僕人的時候,這個僕人能夠接待他,能夠聽從他的吩咐,能夠照他的話去做,這就是神眼中的僕人該做的、該達到的。神稱呼人很有分寸,之所以稱他們為「僕人」,並不是像你們現在一樣聽了多少道,知道神要作什麼,明白多少神的心意,了解神的經營計劃,而是因為他們人性誠實能聽從神的話,當神對他們有吩咐的時候,他們能夠放下手中的活計去做神吩咐他們的事。所以對神來說,這個「僕人」的另外一層意義是配合神在地上的工作,他們雖不是神的使者,但是神話語在地上的執行者與實施者,可見這些僕人或義人在神心中的分量有多重。神要在地上開展工作不能沒有與他配合的人,而神的僕人所擔當的角色是神的使者完全不能代替的。這些神的僕人所擔當的神所吩咐的每次「任務」對神來說都很重要,所以神不能失去他們。沒有這些僕人與神的配合,神在人類中間的工作將會停滯不前,由此,神的經營計劃、神的願望也將會化為泡影。
神廣施憐憫給他顧念的人,深發怒氣於他厭棄的人
在聖經的記載中,在所多瑪城中有沒有十個神的僕人呢?沒有!這座城值不值得讓神留下來呢?城中只有羅得一個人接待了神的使者,言外之意城中只有一個神的僕人,所以神只能將羅得救出,而毀掉所多瑪城。神與亞伯拉罕的這些對話看似簡單,但卻說明了一個很深刻的問題:神的作事是很有原則的,在作出一個決定之前他會經過長期地鑒察與考慮,時機未到他斷然不會作出任何決定與斷案。亞伯拉罕與神的一番對話,讓我們看見了神要毀滅所多瑪城這一決定是沒有絲毫誤差的,因為神早已知道城中沒有四十個義人、沒有三十個義人,也沒有二十個義人,甚至連十個都沒有,城裡唯一的義人是羅得。城裡所發生的事與城裡的情況在神眼中鑒察,神瞭如指掌,所以他的決定是不會錯的。相比之下,在神的全能襯托之下的人卻是如此麻木、如此愚昧無知、如此目光短淺,這就是在亞伯拉罕與神的對話中我們所看到的。神的性情從起初到現在一直在發表著,同樣在這裡又有我們所應該看到的神的性情。數字很簡單,不說明什麼問題,但是這裡有很重要的神的性情發表出來。神因著有五十個義人不滅那城,這裡是不是因著神的憐憫呢?是不是因著神的愛、神的寬容呢?你們有沒有看到神這方面的性情?以至於只有十個義人的時候,神因著這十個義人也不滅那城,這是不是神的寬容、是不是神的愛呢?神因著憐憫、寬容與牽掛這些義人而不滅那城,這是神的寬容。我們最後看到的結果是什麼呢?當亞伯拉罕說「假若在那裡見有十個呢」,神說「我也不毀滅那城」,亞伯拉罕後來再沒說什麼,因為那城裡沒有他所說的十個義人,他就無言了,此時他明白了神為什麼定意要滅所多瑪城。這裡看到了神的什麼性情呢?在神那兒有一個什麼樣的定意呢?就是這座城如果沒有十個義人,神就不容許這座城存在,神就必然要滅這座城,這是不是神的怒氣呢?這「怒氣」是不是代表神的性情呢?這性情是不是神聖潔的實質的流露呢?是不是神不容人觸犯的公義實質的流露呢?在神那兒確定沒有十個義人,神就必然要滅那座城,而且要重重地懲罰那座城裡的人,因著他們抵擋神,因著他們太污穢敗壞了。
為什麼這樣分析這幾段對話呢?因為在這簡單的幾句話當中,神廣施憐憫、深發怒氣的性情完整地表達出來了,他在寶愛義人的同時,在憐憫、寬容、牽掛著義人的同時,心裡在深深地恨惡著那座城裡的所有的被敗壞的人。這是不是廣施憐憫、深發怒氣呢?神用什麼樣的方式滅了那座城呢?用火燒。神為什麼用火燒這樣的方式滅掉那座城呢?當你看到一個東西被火焚燒的時候,或者當你要燒掉一個東西的時候,你對那個東西是一個什麼樣的心情呢?你為什麼要燒它呢?帶不帶有不再需要、不想再看到那個東西的意思?帶不帶有放棄的意思?神用火燒的方式帶有放棄的意思,帶有恨惡的意思,帶有不想再見到的意思,這就是神為什麼用火滅掉所多瑪城的心情。火燒的方式就代表神怒氣的程度。神的憐憫、神的寬容是確確實實存在的,但同時神的聖潔、神的公義在神發怒氣的時候也讓人看見了神不可觸犯的一面。當人完全能夠聽從神的吩咐按神的要求去做的時候,神對人是廣施憐憫;當人滿了敗壞,對神滿了仇視,對神滿了敵對的時候,神會深發怒氣,而且這個怒氣發到什麼程度呢?一直到他的抵擋、他的惡行不再讓神看得見,不再存在神的眼前,這個時候神的怒氣才會消失。這就是說無論任何一個人,如果他的心已經遠離神了,已經背離神了,不可挽回了,無論他的身體或者他的思想在外表來看、在主觀意願上多麼想敬拜神、想跟隨神、想順服神,但是他的心一旦背離了神,神的怒氣會不斷地發出來,甚至於當神深發怒氣的時候,當神給了人足夠機會的時候,神的怒氣會一發不可收拾,而且永遠不會再施給這樣的人憐憫、寬容!這就是神的性情不可觸犯的一面。在這裡當神要毀滅一座城的時候,這個事在人看很正常,因為滿了罪惡的一座城在神眼中是不能存活的,是不能繼續存留的,神毀滅它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在神毀滅所多瑪城前前後後所發生的事情中讓我們看到了神性情的全部。他對於善的、美的、好的東西是寬容的,是憐憫的;對於惡的、屬罪的東西、邪惡的東西他會深發怒氣,以至於怒氣不斷。這是關於神性情最主要也是最突出更是神從始到終一直在流露的主要兩個方面:廣施憐憫,深發怒氣。你們在座的大多數人都體會到一些神的憐憫,但是很少有人能體會到神的怒氣。神的憐憫慈愛在每一個人身上都能看得見,就是說神對每一個人都曾經廣施憐憫,但是神很少甚至可以說還沒有對你們在座的某一個人或者是某一部分人去深發怒氣,不要著急!神的怒氣早晚會讓每一個人都看得見、領略得到,現在還不是時候。這是因為什麼呢?因為當神對一個人怒氣不斷的時候,也就是神對一個人深發怒氣的時候,這就意味著神已厭棄這個人許久,神恨惡他的存在,不再忍耐他的存在,神的怒氣一旦臨到就意味著這個人的消失。現在神的工作還沒有作到那個程度,一旦神深發怒氣的時候,你們這些人沒有一個人可以承受得住。可見神在這個時代對你們所有的人僅僅是廣施憐憫,還未見深發怒氣。有些人如果不服氣,可以要求神的怒氣臨到,好去體驗體驗神的怒氣與神不容人觸犯的性情到底存不存在,你們敢不敢哪?
末世的人只在神的話中看到神的怒氣,並未真正體嘗到神的怒氣
在這幾節經文當中看到的神這兩方面的性情是不是值得交通呢?聽了這樣的故事,你們對神有沒有一個更新的了解呢?什麼樣的了解呢?可以說從創世到如今,最後的這一班人是享受神恩典、享受神憐憫慈愛最多的一班人,神雖然在最後一步作了審判刑罰的工作,帶著威嚴、帶著烈怒作他的工作,但是神大部分時間僅僅是用話語來成就他的工作,用話語教導,用話語澆灌、供應、餵養,但神的怒氣一直在隱藏著,人除了在神的話語中能體會到神的烈怒性情以外,幾乎很少有人曾經親身體嘗神的烈怒。就是說,在審判刑罰的工作中神在話語中流露的怒氣雖然讓人體嘗到了神的威嚴不可觸犯,但神的怒氣還是僅僅限制在神話語的範圍裡。就是神用話語責備人、揭示人、審判人、刑罰人,甚至給人定罪,但是神還未向人深發怒氣,還幾乎未在話語以外向人發怒,所以說,在這個時代人所體嘗到的憐憫慈愛是神真性情的流露,而人體嘗到的神的烈怒只不過是神說話的語氣與氣氛所帶來的果效罷了,好多人錯誤地把這個果效當成是對神怒氣的真實體驗與對神烈怒的真實認識。所以多數人都認為在神話中看到了神的憐憫慈愛,也看到了神的不容人觸犯,甚至多數人也體會到了神對人類的憐憫、寬容。但是無論人的行為有多麼糟糕,或者是人的性情有多麼敗壞,在神那兒一直在忍耐著。他忍耐的目的就是在等待他所說的這些話語與他所付出的心血代價在他所要得的人身上所達到的果效這樣一個結果。等待這樣一個結果需要時間,也需要給人擺設不同的環境,就像一個人不是生下來就可以成為一個成年人,也得需要十八九年的時間,甚至有些人需要二三十年的時間才能成熟成為真正的成年人。神就是在等待這樣一個過程的結束,等待這樣一個期限的到來,也等待這樣一個結果的到來,在這個等待的期間神一直在廣施憐憫。不過,在神作工期間,還是有極個別人被擊殺了,也有些人因嚴重抵擋神而受懲罰了,這些事例更證實了神的不容人觸犯的性情,也充分證實了神對選民的寬容與忍耐是確確實實存在的。當然在這些典型事例中,在這些人身上顯明的一部分神的性情並不影響神整體的經營計劃。事實上最後這一步作工,在神等待的期間,神一直在忍耐著,他用他的忍耐與他的生命作代價來換取跟隨他的人蒙拯救這樣一個結果,這個你們看到了吧?神不會無緣無故打亂自己的計劃,他能發怒氣,他也能施憐憫,這是神主要兩部分性情的流露。這是不是很明顯?就是說在神那兒,對與錯、正義與非正義、正面事物與反面事物都很清晰地顯給人看,他要作什麼,他喜歡什麼,他恨惡什麼,在神的性情裡是都能夠直接體現出來,在神的作工當中也能夠讓人很明顯、很清楚地看得到,並不是很模糊的,也不是很籠統的,而是特別具體、特別真實、特別切合實際地讓每一個人看到神的性情、神的所有所是,這就是真實的神自己。
神的性情從未向人隱藏,而是人的心背離了神
如果我不交通這些,你們沒有人能從聖經故事中看見神的真實性情,這是實情。因為在聖經的這些故事中雖然記載了神作的一些事,但神的言語很少,而且神並沒有直接向人介紹他的性情、公開發表他的心意,後人僅僅把這些記載當作故事,所以在人看神向人是很隱藏的,不是神的本體向人是隱藏的,而是神的性情、神的心意向人是隱藏的。通過我今天的交通,你們還覺得神向人是完全隱藏的嗎?你們還認為神的性情是向人隱藏的嗎?
創世以來,神的性情與神的作工同步,從未向人隱藏,全是公開、全是顯明,而人的心卻隨著時光的遷移離神越來越遠,隨著人的敗壞越來越深,人與神的距離越來越遠。漸漸地,人從神的目光中消失了,人也「看不到」了神,人便失去了有關神的任何「消息」,進而,人便不知道神是否存在,甚至完全否認神的存在。所以人不了解神的性情與神的所有所是不是因著神向人隱藏,而是因著人心背離了神。人雖然信神,但是人心裡並沒有神,人不知道怎麼愛神,也不想愛神,因為人的心總也不去靠近神,人總躲避神,所以人的心離神很遠。人的心在什麼地方呢?其實人的心也沒挪地方,就是自己保管著,沒交給神,也沒有亮給神看,即便是有些人常常禱告:「神哪,我的心你鑒察,你知道我心所想。」甚至有的人起誓讓神鑒察他,如果他違背了誓言讓神懲罰臨到!人雖然讓神鑒察內心,但並不等於人能順服神的擺佈安排,也不等於人把自己的命運前途與一切都交給神掌管,所以不管你怎麼向神發誓或表態,在神看你的心對神還是關閉著的,因為你只允許神察看你的心,卻不容許神掌管你的心,就是你根本就沒有把心交出來給神,你只把好聽的話說給神聽,而把各樣詭詐的存心都隱藏起來,把自己的企圖、自己的打算、計劃都隱藏了起來,把前途命運牢牢地攥在自己手裡,深怕神奪去,所以神總也看不見人對他的真心。雖然神是鑒察人心肺腑的,神能看到人的心在想什麼,想要做什麼,能看到人的心裡存有哪些東西,但是人的心不屬神,人沒把它交給神掌管。就是神只有察看的權利,沒有掌管的權利。在人的主觀意識裡,人並不想也不打算把自己交給神任神擺佈。人除了向神封閉以外,甚至於有些人還想方設法把心包起來,用花言巧語製造假象來騙取神的信任,而將自己的真實面目掩蓋起來不讓神看見。他不讓神看見的目的就是不想讓神看見他的實情,他不想把心交給神,想自己保管,言外之意就是人做什麼事、想什麼事都由自己計劃、自己盤算、自己做主,不需要神的「參與」,不需要神插手,更不需要神的擺佈安排。所以在人那兒對神的吩咐也好、託付也好,對神給人的要求也好,人會根據自己的存心、自己的利益,根據自己當時的情形,也根據自己當時的處境來作出選擇。人總是用自己掌握的知識與見識,憑著自己的頭腦來判斷與選擇自己該走哪條道路,不想讓神干涉與掌管,這就是神看到的人的心。
從起初到現在,唯獨能與神對話的是人類,就是在所有的活物當中,在受造之物當中,能夠與神對話的只有人類。人有耳朵能聽、有眼睛能看,人有語言、有思想、有自由意志,人具備了能聽得見神說話、能明白神心意、能接受神託付的所有條件,所以,神把他的心願都寄託在了人身上,他想把人作成能夠與他同心合意、能夠與他同行的伴侶。從神開始他的經營以後,神就一直在等待著人把心交給神,讓神來潔淨裝備,作成神滿意的人、神喜愛的人,作成能敬畏神遠離惡的人,神一直在期盼著、等待著這樣一個結果。在聖經的記載當中到底有沒有這樣的人呢?就是說,在聖經當中有沒有一個能夠把心給神這樣的人呢?在這個時代以先有沒有這樣的先例?今天就讓我們隨著聖經的記載繼續往下看,看看下面這個人物——約伯的所做所行與我們今天所講的「把心交給神」這個話題是否有關聯,看看約伯是否是神滿意的人、神喜愛的人。
                                                 ( 待續)
                                                                                                                    二〇一四年六月十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全能神 | 全 能 者 的 嘆 息

在你的心中有一個天大的祕密是你從未覺察到的,因為你活在了沒有光明照耀的世界之中。你的心、你的靈被那惡者奪走;你的雙目被黑暗遮蔽,看不到天上的太陽,看不到夜空中的那顆閃爍著的星斗;你的雙耳被欺騙的言語堵塞,聽不到耶和華打雷般的聲音,也聽不到從寶座之上流出的眾水的聲音。